這篇主要是討論兩邊的教育,基本上我是想針對設計教育
畢竟其他領域的我不清楚,但是對於設計卻有很深的體認
其實這篇文章很早就想寫,應該說上上星期本來要寫的
除了在Hello UK上回新生的文章有一些感想之外
在tutorial中,我跟Chris也聊過類似的話題
我只是將近一年的觀察和體認以及之前待在學校工作的想法寫這篇
(基本上待在英國是剛滿11個月,待在大同是差不多一年四個月)
英國的教育方式和台灣的教育方式極為不同,當然文化差異是主因
不過最大的差異在於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
台灣學生似乎對於"老師一定要教"的觀念根深柢固
自己想學的東西,如果老師沒教就是老師的問題
然而,英國學生對於學習的態度是認為"學習是自己的事"
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在旁邊與學生討論的角色
套句'師說'裡的話: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
撇開'傳道'一詞不談,就以後兩者來比較兩國學生對於老師這角色來說
台灣學生認為'授業'是比較重要,英國學生則認為'解惑'是比較重要
這也就是我在英國見到的情況是...
台灣學生在課堂上努力的做筆記,英國學生在課堂後踴躍的提問題
事實上,英國的高等教育方式是承襲牛劍開創的風氣,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
英國人認為老師課堂一小時的授課不及學生自己一小時的思考
這種的概念,似乎與"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"的想法不謀而合
所以我很羨慕英國人有高度的自省能力,尤其是唸Master和PhD的學生更為明顯
當然,英國人會唸到Master以上算是佼佼者,雖然他們認為經歷還是比學歷重要
但是台灣的高學歷今天只能用'氾濫'兩字來形容
我記得上上星期的tutorial跟Chris聊到兩個文化的設計學生比較
就以研究生而言,他指導過台灣的學生也指導過英國的學生
他發現面臨需要做決定的時刻,台灣的學生常會顯得猶豫不決
相較之下,英國的學生則會比較有主見的做決定
我後來想想,會有這樣的差別不是沒有道理
在台灣,我們被灌輸一個觀念'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'
當遇到需要做決定的時候,大多數的台灣人會看有沒有先例或是前人的經驗做為參考
因為我們害怕失敗,認為一失敗似乎就失去許多東西,如時間和金錢
所以在面對做決定的時候,我們無法承受失敗的後果,當然會猶豫不決
但是英國人的想法並不是如此,他們認為失敗只是代表這個方法行不通,但不是每種都不行
這也就是Chris常常提醒我不要想把事情一次做完美,在完美之前一定會經過許多的不完美
另外,這一年的MRes in Design,讓我能比較台灣和英國的設計研究所,畢竟在台灣已經有一個MSc的學位
以下只是就我自己本身的經驗來描述,當然也不敢說百分之百的正確
就我在台灣和英國唸設計研究所的經驗而言
台灣和英國最大的差別在於:前者重視'設計結果',後者重視'設計過程'
台灣的設計教育是站在工程學的角度去思考
英國的設計教育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去思考
我想這是與兩邊設計教育的歷史發展有關係,另一方面也是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不同重視
在台灣,設計研究是重視量化研究,然而在英國,設計研究是重視質化研究
受過台灣的量化研究訓練方式以及英國的質化研究訓練方式
當然,有些人會認為量化研究較客觀,而質化研究較主觀
事實上我覺得質化研究比量化研究需要邏輯性的批判,而質化研究的方法論也是分為不同門派
在經過質化研究的學習和思考後,說真的,我比較認同以社會學的角度去思考設計
畢竟設計是從人的需求開始,但是社會學與設計還是有差別,以我的看法...
社會學的目的是發現且探討社會與人的關係,而設計的目的是改變且改善社會與人的互動
當然,設計的過程是需要社會學的思維
我想這也就是台灣和英國設計教育上的差別
不過,我並沒有強調哪邊的教育方式好或不好,但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是最重要
我只想說...大量化收集資訊且邏輯性分析資料後,選擇我們所願意相信的去認識這個世界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